您好,欢迎您来到格朗瑞生物科技公司网站!
[登录]
[注册]
  • Content

行业新闻

杭州格朗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呕吐毒素的检测与作用!

  不知道大家对呕吐毒素有没有了解,为什么要做呕吐毒素检测,这些大家有没有了解过,下面就让杭州格朗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下,呕吐毒素的危害:它会导致急性中毒症状,如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反应缓慢等。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会损害造血系统并导致死亡。然而,不同的动物对堂有不同的敏感性,猪是敏感的动物。下面就让杭州呕吐毒素检测格朗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给大家介绍下,呕吐毒素的检测与作用!

玉米种存在呕吐毒素-需要检测

小麦种存在呕吐毒素-需要检测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称呕吐毒素(vomitoxin),主要是由镰刀菌的某些种产生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相似的有毒代谢产物——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的一种。


  DON的主要产生菌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据报道也有其它一些镰刀菌可产生 。DON于1972年由日本的Morooka等首次分离,同年,Yoshizawa等阐明了这种新的真菌毒素的结构,并将其命名为4-deoxynivalenol(DON) 。


  DON广泛存在于全球,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玉米等谷类作物,也污染粮食制品,人和动物在误食被该毒素污染的粮谷类后可以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另外,它还常与其它的霉卤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共同污染农作物,进入人体后可以相互影响。近年来发现DON可能与人类食管癌、IGA肾病有关,对人类及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DON属于剧毒或中等毒物,研究表明,DON在体内可能有一定的蓄积,但无特殊的靶器官,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人畜摄入了被DON污染的食物/饲料后,会导致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但不同的动物对DON的敏感程度不一,猪是敏感的动物。研究表明,DON可能对免疫系统有影响,有明显胚胎毒性和一定致畸作用,可能有遗传毒性,但无致癌、致突变作用。由于DON的危害严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


  有调查显示,中国饲料和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超标的比例为60%—70%,其中呕吐毒素的超标比例接近70%,被检的玉米、麸皮和DDGS样品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均高达90%以上,分别为92.9%、92.3%和100%。豆粕的检出率较低为54.5%。麸皮和豆粕中呕吐毒素未见超标,其平均含量为0.44mg/kg和0.05mg/kg,属于轻度污染。玉米呕吐毒素的超标率为57.1%,毒素平均含量为1.01mg/kg,其中高含量为2.13mg/kg,属于中度污染。DDGS中呕吐毒素的超标率为88.2%,毒素平均含量为1.36mg/kg,低含量为0.85mg/kg,高含量为1.72mg/kg,属于中度污染。玉米和DDGS中呕吐毒素的平均含量极显着高于麸皮和豆粕(P<0.01),DDGS中呕吐毒素的平均含量显着高于玉米(P<0.05),麸皮中呕吐毒素的平局你含量极显着高于豆粕(P<0.01)。被检配合饲料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为97.4%,仔猪料、中猪料、妊娠母猪料和哺乳母猪料的检出率高达100%。其中,乳猪料呕吐毒素未见超标,其平均含量为0.28mg/kg,显着低于其他种类全价料(P<0.05),属于轻度污染。仔猪料、中猪料、大猪料、妊娠猪料和哺乳猪料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超标率为14.3%、14.3%、22.2%、10.0%和23.1%,其高含量分别为2.31、1.14、1.44、1.45mg/kg和1.52mg/kg,属于中度污染。


  湿度高、温度高、雨水多,高温多雨易使玉米和小麦等谷类作物霉变,产生毒素。医生提醒,夏天是呕吐毒素发作的高峰期,市民要警惕!下面便是活生生的案例:


  市民姚女士在厨房发现了放了许久的玉米没有吃,虽然有些受潮,但是没有发霉的迹象,他不舍得丢弃,就将它与大米混在一起做了玉米粥吃。没想到吃完不到2个小时,她又吐又拉,差点虚脱,赶忙去了医院。


  经过检查,姚女士是呕吐毒素中毒。医生介绍,这种呕吐毒素是食品中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污染大麦、小麦、玉米和燕麦等谷类作物,也污染粮食制品。食用后可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较强的细胞毒素及免疫抑制性质。由于中国传统饮食习惯中粮谷比例大大高于西方,使得呕吐毒素的危害更为突出。幸运的是,姚女士因为及时治疗已脱离了生命危险。


  “呕吐毒素”不怕高温


  126℃下加热90分钟仍有毒性。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形状像蜡一样的革兰染色阳性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与臭名昭着的炭疽杆菌是“同族兄弟”。


  蜡样芽孢杆菌很狡猾,在生长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芽孢”的“外壳”,把自己保护起来,避免死亡。因此,蜡样芽孢杆菌比其它细菌更耐热,常常在加热的条件下也不会死亡。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并未注意到蜡样芽孢杆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为只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非致病菌。但实际上,早在1937年就有人从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到了这种细菌;上世纪50年代,挪威医生首先报告了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4起食物中毒事件,涉及600多人。后来,英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相继发现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我国于1973年首次报道蜡样芽孢杆菌相关病例。近年来,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逐渐增多。据统计,1986年-2007年仅在我国文献报道中的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就有299起,甚至有导致死亡的病例发生。


  “米”家族易被盯上


  蜡样芽孢杆菌释放何种毒素与细菌的类型和生长环境有关。有研究证实,血清1型蜡样芽孢杆菌容易释放呕吐毒素;在米饭等淀粉类食物中,蜡样芽孢杆菌容易产生呕吐毒素,而在肉类等其它食品中,呕吐毒素产生较少,而肠毒素增多。


  一般来说,坏了的食品总是有异味,大家闻一闻就知道能不能吃,但蜡样芽孢杆菌“放毒”特别隐蔽,含有毒素的食品大多无腐败、变质现象,进食时不易被人们察觉。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夏季,在我国主要发生在6-9月。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呕吐型和腹泻型。我国以呕吐型多见,约占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76%,而欧美等西方国家以腹泻型多见。这可能与我国的饮食结构有关。


  呕吐型的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潜伏期短,一般在进食后0.5-6小时发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伴有乏力、低热等症状,很少出现腹泻。大多数病情较轻,24小时内可以自愈,但严重的可能引起肝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心肌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引起呕吐型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是米饭及其制品(80%以上),如:米饭、炒饭、稀饭、米糕、米粉皮、米线等;凉面、豆腐也可以引发。


  腹泻型食物中毒较少见,中毒的原因是蜡样芽孢杆菌肠毒素。潜伏期较长,一般在进食后6-15小时发生,临床表现主要是水样腹泻和腹痛,很少伴有呕吐症状。大多数在腹泻数次后症状逐渐减轻,1天左右好转。严重者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出血性腹泻。引起腹泻型食物中毒的食品较复杂,粮食、肉类、乳类食品均可引发,其中盒饭类混合食品较多见,可能是在分装的过程中污染所致。


  呕吐毒素的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柱净化法结合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法(GC/ECD)、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放射性免疫测定法(RIA)等; Casale等则提出了酶联免疫(ELISA)检测方法。在中国,魏润蕴等提出了采用甲醇-水提取,以XAD-4柱净化,双向展开的薄层色谱检测方法及气相色谱法;郭玉凤等提出了使用PIB-CI(氯化聚异丁烯)衍生化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阳传和等提出了酶联免疫吸附的测定方法;张鹏等提出了采用免疫亲和柱(IAC)或多功能净化柱(MFC)净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


  国内比较常见的检测方式为“酶联免疫(ELISA)”,因为此方式具有“高回收率(75-105%)、高重复性、快速(在不考虑样品数量的情况下只需不到1.5小时)”的特点。


  下面为其检测方式:


  1. 加入100mL的标准品于所设定的孔中;


  2. 加入100mL的样品于所设定的孔中;


  3. 每孔加入50mL 的呕吐毒素酶标抗原,轻微振荡混匀1分钟;


  4. 室温(22.5±2.5)°C下避光孵育45分钟;


  5. 倒掉微孔液体,每孔加入250mL 1×工作洗液洗板3次,最后一次洗板后,将酶标板倒置用力甩干(可用吸水纸拍干);


  6. 每孔加入100mL TMB底物,混匀1分钟;


  7. 室温(22.5±2.5)°C避光孵育15分钟后,每孔加入100mL终止液;


  8. 450nm下读数(读数前,用无绒布擦拭除去微孔底部的水分和指痕)。


  文章总结:以上就是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看完这篇文章,你可有收获,我们网站还有很多的相关内容的详细描述,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本文来自杭州格朗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


阅读:  2019-09-28 17:47:22